英特尔大连厂昨天终于投产了,然而,大连厂却只是个缩水项目。在美国政策管控下,它有望扮演低端技术与产品持续倾销中国的良好渠道。
英特尔当初表示,该厂投资25亿美元。但国家环保部网站前不久公布信息说,其规划产能将从原来的52000片/月降至39000片/月;原规划采购的1224台(套)生产设备减至534台(套)。等于说,产能减少25%,固定投资可能减少56%。
半导体制造项目前期投资一般成本结构是:厂房与基础设施约占15%,设备约占80%。正式运营后,人力约占10%。如此,其真正投资额,应该是25亿美元减去被削减的设备部分,按上述比例,无疑将大幅缩水。
英特尔没有给出任何详细解释。该公司公布的信息中,也看不出有无其他新增业务。
分析人士表示,英特尔削减的部分,很可能由大连当地埋单,以凑足当初的投资额。
英特尔大连厂缩水背后,或与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强化本土投资的意识有关,后者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失业压力。
一个证据是,大连厂缩水的同时,英特尔美国却大举投资。一周前,它宣布,未来几年将投下60亿至80亿美元,升级4座工厂,并新建1座。扩产完成可新增1000个就业机会,扩建过程中,能为8000个建筑工人带来工作。此举显然在响应奥巴马政府“根留美国”的呼吁。
截至目前,英特尔3/4的营收来自海外,尤其是中国,但就产能而言,高达75%的产能依然留在美国本土。
英特尔这种“好孩子”的表现,同时也伴随着对美国高科技管控政策的顺从。大连厂号称采用65纳米技术,但其美国工厂马上过渡到22纳米,将领先中国3代,大约5年时间。在《瓦森纳协定》下,美国丝毫没放松对中国的技术管控。
即便在中国,英特尔的工艺也不能算先进。截至目前,其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早已采用45纳米技术、65纳米技术产品,虽然难说是倾销,但至少是就地销售。事实上,就连本土的中芯国际65纳米产品也早已量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