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某公司日前宣布开发出“脑控电子装置”技术,又称“脑—机接口”技术,主要用于医学方面。 使用者只要戴一个特制头套,然后做一做心算,或者心中哼一首歌,便能推动玩具火车前进,达到“物随心动”的效果。
据介绍,日本开发的“脑控电子装置”技术基于光学绘图技术,靠发送微量红外线穿透脑皮层,观察脑部血流的细微变化,并将之转化成电子讯息,经光纤连接至造像装置,后者再利用计算机驱动玩具火车。
“脑—机接口”技术,在过去10年中是神经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的信号(脑电波信号、光学信号、核磁共振信号等),推测大脑的思维活动,并翻译成对应的命令来控制计算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这项技术最初是希望帮助丧失运动能力的残疾人,让他们的大脑能够直接控制假肢、轮椅、家电、计算机等。
实际上,目前中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在此领域内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本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这项技术,主要采用光学成像的方法,速度慢,准确率低。
清华大学自1999年开始“脑—机接口”技术研究,目前在通讯速度和准确率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可以实现思维拨电话、遥控电视、指挥机器人踢足球等,技术成熟稳定,也更接近实用。在最近两届国际“脑—机接口”数据竞赛中,我国均获得了多项第一。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项核心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多项技术获得国内专利。近年来,清华大学与香港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全身瘫痪病人使用“脑—机接口”的有关实验,预期在未来3-5年内,残疾人有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受益于这项技术。
所谓的“物随心动”只是一个形象说法。真正让“物”动起来的不是“心”,而是计算机指挥的电子设备,而这个指挥命令是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解读出来的。目前,计算机还只能区分出很少的简单思维活动,比如想象手脚运动、进行数学运算、哼歌等。一方面是因为人脑的思维活动非常复杂,精细思维活动的规律还没有研究清楚;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检测到的脑部思维活动非常微弱,而且被淹没在各种噪声当中,分析处理很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