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Pecker's Home >> 文章频道 >> 业界新闻 >> 电子 >> 正文
  中国自主研发的音频专利首次跻身蓝光阵营         
中国自主研发的音频专利首次跻身蓝光阵营
[ 作者:戴远程    转贴自:南方日报    点击数:467    更新时间:2009-3-25    文章录入:pecker
 

蓝光光盘协会(BDA)上周在北京宣布,由中国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DRA(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已经通过了蓝光光盘协会的严格测试,作为蓝光光盘格式的可选编解码技术,被写入BD-ROM格式的2.3版本。这也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DRA音频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下一代DVD高清光盘标准——蓝光光盘格式的一部分,将与DTS、杜比AC-3同台竞技。也是中国本土技术在影碟机与碟片领域第一次被国际标准认可及采用。

  作为全球DVD的继任者,蓝光光盘格式代表了世界先进技术与光盘产业的未来走向。负责标准申请及产业化实施的中国华录集团董事长陈润生向记者表示,DRA成为国际标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产业化应用更为关键,需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共同推进DRA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

  本土首获蓝光产业话语权

  数字音频标准DRA这一名称对公众来说有点生涩,但这种技术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大多数人生活,如看数字电视,听MP3、MP4等数字音乐,打电话,感受汽车音响,用网上多媒体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规划,DRA音频标准还将在直播电视卫星、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蓝光播放机与蓝光碟片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

  记者获悉,数字音频标准DRA由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历时6年研发,经电子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审核编制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组织的多项技术测试显示,DRA编解码容易且在编解码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信息损伤,相比其他音频技术,DRA压缩比例大,能够容纳更多高质量的音频信息。除了蓝光外,DRA音频技术还可以应用在手机电视、卫星广播、数字家庭等领域,“只要是带‘声’的都能用”。

  之前蓝光的音频标准有美国杜比和DTS两个国外技术,今后DRA会成为蓝光的第三个音频标准,也在蓝光音频专利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接纳中国的DRA技术进入蓝光光盘格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蓝光光盘协会总裁Roel Kramer同时承认,蓝光光盘协会需要中国市场,也需要融入中国技术。” 

  记者证实,除了音频领域,中国本土企业还试图在视频领域取得专利突破。目前,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视频编码标准也正在申请加入蓝光光盘格式,不过还没有最终获批。

  有望加速中国蓝光产业普及

  在蓝光光盘协会正式承认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标准DRA融入蓝光光盘标准后,负责标准申请及产业化实施的中国华录集团董事长陈润生向记者表示,DRA成为国际标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产业化应用更为关键,需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共同推进DRA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

  目前,蓝光播放格式已经成为下一代DVD高清格式标准的主流。基于蓝光标准的碟机、碟片等产业也迅速在全球市场普及。在中国市场,蓝光碟机及其片源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上架销售,但销售业绩一般。

  蓝光光盘协会中国工作组主席松村纯孝向记者透露,中国市场的蓝光光盘产业链已经形成,至今为止,中国华录集团、TCL、万利达、德赛、奇声等22家中国影碟机与碟片企业被正式授权使用蓝光光盘格式和标识,可以开发、生产和销售蓝光产品。业界普遍认为,蓝光标准纳入中国DRA技术,将有助于促进中国蓝光产业的发展。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DRA标准的产业化实施过程中,掌握内容生产才拥有最终话语权。只有在蓝光碟片中加入DRA标准,才能带动包括影碟机在内的DRA音频标准的推广。

  对此华录集团方面证实,计划在今年内推出含有DRA音频标准的影碟机和碟片,“目前这些的研发都已经完成。”广晟数码董事长钟金松此间也向外界表示,广晟数码已经制订了今后在国际市场上推广DRA音频技术并收取专利费的计划。“DRA今后的专利费具体收取标准,目前还未最终确定,不过肯定会比美国杜比和DTS两个标准低。”

  显然,中国自主研发的DRA成为蓝光专利之后,通过授权中国本土影碟机企业使用来降低音频专利费,从而降低蓝光影碟机的生产成本,也有助于增加国内厂商利润空间。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Pecker's Home无关。登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和图片(或其他媒体形式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版权事宜,请通知master@peckerhome.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该信息。
  • 上一篇文章: 平板能效国标草案难产 市场已炒作节能概念

  • 下一篇文章: 英飞凌和博世签订功率半导体合作协议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处理器架构消亡史[00140]
    通信恩仇,5G江湖[00281]
    官方辟谣扫码支付引爆加油…[00524]
    谷歌搭售是不是作恶?可以…[00285]
    你对Zigbee无线连接了解多…[00515]
     
     最新5篇推荐文章
    Pecker之家开通用于电子元…[02-13]
    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经验[04-04]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家庭网络…[03-23]
    利用USB控制器设计的Windo…[01-20]
    基于ARM920T微处理器的IDE…[01-20]
     
     相 关 文 章
    美国禁售芯片 中国超级计算…[00338]
    中国传感器产业喜忧并存 亟…[00316]
    英特尔与展讯合作 欲同中国…[00324]
    特斯拉艰难的中国前行之路…[00273]
    传Adobe将关闭中国公司 10…[00295]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